书荒狂瀑>网游>时间管理,一场逆天之旅 > 你拿的是谁的剧本?
    岳华来找我谘商的时候,是在研究所三年级的上学期。因为强迫症的症状加重,使他无法专心在论文的写作上,导致大部分的同学都在硕二结束就毕业的同时,他仍留在学校。家人对他延毕的事情颇有微词,但又顾及他的强迫症的确需要治疗,也不好说得太过。根据岳华自己的了解,家族中应该没有JiNg神病史的状况,他从小也不是一个容易焦虑的人。在生涯的道路上,他顺从着父母的意思一路读到了研究所,大学和研究所的科系都是父母决定的。

    岳华回忆,强迫症状的出现大概是在大三快要结束的时候,他开始增加了洗手的时间和次数,对於房间物品的摆设也逐渐花更多时间去调整,如果不够整齐,心中便会升起愤怒和焦躁的感觉,但那时的岳华并未就医,也没有寻求谘商协助。大四上学期,他透过推甄的方式顺利进入研究所,强迫症状顿时减轻不少;情况一直维持到硕二下学期,周遭同学的论文进度逐渐明朗,他却还是原地踏步,明知道该写论文,心里却就是有一GU强大的抗拒。一再拖延之下,焦虑的感觉再度袭卷而来,强迫症状再次出现,严重程度甚至胜过大学时期。硕二结束,进入暑假的时候,他终於决定去JiNg神科就医,服用药物使症状得到缓解,并在医生的建议之下,在开学後前来谘商中心预约晤谈。

    关於强迫症的成因与治疗方式,不同理论学派有不同的见解,在此不做太多讨论,纯粹以岳华的例子,以及本文的时间管理主轴来探讨。

    强迫症具T的症状表现可以简单分成强迫思考与强迫行为两大类,患者会无法克制地在脑中重复想着某些事、在生活重复进行某些行为,一般常见的是洗手、检查门窗这样的行为。岳华则是表现出重复洗手和依某种秩序排列物品的状况。

    强迫症状表现出来的其实是一种「控制」的本能。使周遭状况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不难想像是生物得以存续的一种重要条件,所以在面对未知的时候,焦虑感自然会升起,人们也自然会使用各种方式去拿回掌控感、降低焦虑。然而,原始的焦虑就像是从海底升上来的气泡一样,可能会在上升的过程中偏离本来的方向、改变本来的大小、分裂成不同的样貌……直至出现在海平面的时候,变成不是原本的样子。

    这样的过程有点类似梦境,被我们记得的梦境经常是潜意识的深层素材在上升到意识的过程中经过加工变造的结果,所以需要解梦,像侦探一样去逆推原初的样貌。

    面对梦境,我们通常会以梦境本身为依据,在生活中找寻一些可与之相对应的线索,简单一点的梦通常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复杂的梦则可能要以当事人整个生命历程为脉络才找得到对应物,破解来自潜意识的提醒讯号。

    整T来说,解梦可以说是一种「合理化」的过程,也就是针对当事人的脉络,找出一些合乎他的生命/生活常理的诠释,进而降低模糊焦虑、重拾掌控感,但是解梦可以解到多准确贴切、真的搔到痒处,当然就不一定了。

    我们对於强迫症状的表现也可以很轻易地将其合理化。因为怕脏所以洗手、因为安全考量所以检查门窗、为了看起来舒服所以把东西摆放整齐……

    生活习惯的正常X和病态行为之间的分水岭是什麽?一种可以思考的标准是就个案所处的社会脉络来看极不合理,或是连个案自己都觉得不合理。b方说每次洗手都要花上半小时,手上也因为太常用力搓洗而出现伤痕,反而累积更多W垢,这些W垢又让个案更强烈地想洗手,这已经违背个案本来为了乾净所以洗手的本意,却无法停止;或是像岳华本身知道自己的状况不对劲,心中产生了冲突的声音,明知重复那些行为已经没有具T的好处,却就是无法克制地要重覆进行,才能使焦虑稍微缓解。

    面对强迫症状,如果没有从根源去解决,只是用各种方式让个案停止症状,那就像是面对一条有破洞正在喷水的水管,用力地把破洞堵住,只会让水流继续去找寻合适的突破口,形成新的症状。

    回到岳华的例子,他是传统的乖小孩,亲戚长辈们会夸奖说孝顺听话的那种乖小孩,一路就读的科系都是父母亲代为决定,也刚好因为他能够应付学业要求,所以一直都在顶尖的国立学校就读,更强化了家族内的讨论声浪,简直是要靠他光耀门楣的感觉。但其实他心里面有自己想要走的生涯规划,却一直都只能在课业成就的掩护下,以兴趣之名浅嚐,多了便会遭到父母制止,父母会搬出自己的付出或是家族的眼光来「勉励」岳华。

    在和岳华谘商的过程中,除了讨论强迫症状的起伏之外,也从他的生命故事之中了解到b较深层的思绪。在某次谘商中,在他滔滔不绝地宣泄心中的复杂情绪时,突然说出:「有时候我会想,万一我的病好了该怎麽办?」我马上接着说:「我们先在这里等一下。」其实不用我说,他自己就彷佛被雷击中一样陷入沉默。过了几秒之後我接下去:「万一病好了该怎麽办?你好像是在说……这个病最好是不要好起来,有它的存在,也蛮不错的。」

    这麽积极地想治好强迫症,却突然发现自己可能并不想要治好它,这是什麽矛盾的逻辑?

    仔细思考,万一把强迫症治好了,他和父母亲之间就再也没有障蔽,要正面对决了,父母没有理由要再同情他或等待他了;岳华要直接面对他不想再走下去的父母规划好的道路、要直接面对论文、直接面对心中想要的兴趣发展、要面对论文写完毕业之後没了学校当保护伞的现实社会……太多可怕的事情要面对了、太焦虑了,於是心理防卫机转帮他把焦虑变形了,聪明地变成大家都必须要转移注意力、认真对待、积极治疗的强迫症。有了强迫症,就可以阻止父母继续强迫他、可以延缓现实社会的到来。

    因为岳华的家族中并没有焦虑症病史,他本来也不是容易焦虑的个X,是到了大学、研究所时期才出现症状,而且从他的故事中有出现b较明显的关键事件,所以就生物、心理、环境三大层面来思考的话,後两者的影响应该是b较显着的。如果今天岳华的家族有焦虑病史,那麽情况就会变得更为复杂了。

    心理治疗有个说法是「每个症状的背後,都隐藏着一段没被说出来的故事。」如果故事能被说出来、说清楚,症状就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好b不会说话只会哭闹的婴儿,要等到聪明的照顾者解决了他的需求,他才会安静下来。

    岳华在无意识之间用强迫症的方式拖延,骗过家人和自己,无止尽地延後需要面对真正问题的时间;如果能够直接面对真正的问题根源,症状可能就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了。面对真正的问题当然很有挑战X,否则也不用心理机转这麽拐弯抹角地来形成屏障了。至於岳华後半段的发展,跟本文主题b较没关系(因为他不拖延啦),就暂且略过吧。

    来讲另一个故事,关於太极拳的故事。

    大约十年前我学过陈氏太极拳,那时候听老师说过一个故事:陈氏太极拳发源自河南陈家G0u的陈氏家族,是个望族,就是家里面会有很多弟子或长工跑来跑去的那种地方。掌门的当然会规定底下弟子要练拳,但是一般长工是不能练的,这是当时的江湖规矩,功夫不传外人,简单说就是门户之见。可是呢,偏偏有个不知Si活的长工,每天在大家练习的时候躲在一边偷看偷练,看着看着,被掌门发现了,叫他出来,并叫许多弟子轮番跟他b试,结果没人打得赢他。掌门陈长兴是个大气度的人,破除江湖禁忌,认真教授这名弟子,後来就有了另一个太极拳的大派:杨氏太极拳,创始人叫杨露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