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荒狂瀑>网游>时间管理,一场逆天之旅 > 辅人自导,不是扶着不要倒
    在对他人伸出援手的时候,一方面有来自对方的请求,同时另一方面也有着我们对那个请求的内在呼应,这个互动才能成形;甚至对方可能没有提出请求,而是我们觉得他有这个需求,就自告奋勇地要去帮忙对方了。b方说在大众运输上让座、扶老太太过马路,或是网路上常见的玩笑话「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你冷」、「有一种饿,叫做阿嬷觉得你饿」。

    无论对方有没有提出要求,或是提出多强烈的要求,我们的心中必然都会有一种「要帮忙到什麽程度」的设定,这决定了我们要花多少时间和心力去帮忙,到什麽时候收手。如果在帮助别人也要帮到「完美」的境界,可能会发生什麽问题?

    前一段提到的是帮忙到後来,影响了自己时间上的使用,甚至对身心健康也会有不良影响。那对於受帮助的一方呢?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吗?他们真的只是爽爽地接受帮助,不会有不良的後遗症吗?会不会你的帮忙反倒是「Ai之,适足以害之」呢?

    心理师、社工师、辅导老师,或是这一类可以广泛称之为「助人工作者」的职业,本身对於「助人」应该都有一定的热枕(刻板印象啦,虽然刻板印象也不一定正确,但这个先不讨论),却也正因为有这种助人的x怀,使得在修业过程中,反而会被提醒到关於「助人分寸之拿捏」的课题。如果用生理伤痛来b喻的话,从卧床不能动,到使用辅具加上复健的过程,最终还是希望病人可以完全恢复到只仰赖自己本身的功能来运作;除非是终生得靠辅具的状况,要不然,太过仰赖外在帮助的结果,反而会阻碍了病人本身可以复原成长的能力。

    还不会讲话的小孩需要照顾者(通常是父母)的帮忙才能活下去,父母得在小孩不会表达或是表达不清楚的状况下,判断小孩需要什麽样的协助,然後伸出援手;这种状况如果一直延伸到青少年甚至是rEn时期,通常会出现两种状况,一种是很有自我主见的小孩,知道自己要什麽,如果刚好跟父母想的不一样,就会被说是叛逆(这个词本身带有强烈的权力差距内涵);如果一直都很乖(这个字同样带有强烈的权力意味),到後来乾脆懒得想都交给父母,就得小心妈宝的养成了。人类的关系都是在互动之构而成的,妈宝的成长历程通常都有宝妈的存在(父亲母亲儿子nV儿都可能有这种关系,但不是本书主题,就以最常见的妈宝宝妈为代表,其他先略过吧)。

    「既然父母都帮我想好做好了,那我g嘛还想呢?」

    日本JiNg神科医师田村毅的着作「抢救茧居族:家族治疗实务指南」以及斋藤环医师的着作「茧居青春:从拒学到社会退缩的探讨与治疗」都在探讨「茧居族」这个族群。茧居族顾名思义,就是把自己Ga0成像颗茧一样地住在家里,几乎不出门或是根本不出门。

    就像所有的行为表象一样,「茧居」的背後也有各种复杂的脉络在交互作用,不能用单纯的原因来解释;不过其中有一点值得注意,也是此处想谈的重点,就是关於「家庭做为避风港是否过了头」的问题。如果家中可以提供一切物质和心理上的援助,丝毫不需要当事人出外去冒险,会不会时间一久,也就出不去了?就像是在鸟巢中安逸着从未学飞的幼鸟,过了学飞的关键期,就再也飞不出去了。日本媒T曾经报导一对60多岁的夫妇,他们的儿子自从30岁在职场受挫之後就不再出门工作,将近10年的时间过去,他一直靠父母的积蓄过活,父母为他煮三餐,还给他宠物和车子;随着年纪渐增,这对夫妇掐指一算,希望可以留下2000万日圆,好让儿子可以一辈子茧居下去。

    好令人羡慕……喔不是,我是说好辛苦的父母,好理所当然的儿子。

    从心理层面来说,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是要从「孩童心理」转变为「rEn心理」,前者的状态通常可以因为母亲(非唯一)的照顾力量而得到安顿,转变到後者的关键时期是在青春期,而关键角sE其实是父亲,父亲普遍(非唯一)还是扮演着一种向外探险、应对挫折的楷模与典范,孩子如果能顺利x1收的话,对於会b较有帮助。当然,没有父亲或是有跟没有差不多的人,还是可以从母亲身上或是其他rEn身上去观摩或x1收这些特质。

    做为在大专院校工作的心理师,不论是自己的亲身T验、媒T的报导,或是和同行朋友聊天,b起物理X的茧居(不出门),我想更为严重的其实是心理层面的茧居状态,这样的人可以出门、可以去上学,但是他们可能会在学校无止境地不毕业,或在社会上到处晃荡,显现出心理层面其实并没有真的转大人,心理状态还是那个害怕面对现实的小孩,期待自己可以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

    身为照顾的一方,如果可以永无止尽地提供协助,那可能也没什麽好说的;但如果最终是希望对方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走下去,那就得好好思考自己的帮忙是真的在帮忙,还是已经变成了帮倒忙?对我们这一行来说,「辅导」的目的是为了「辅人自导」,而不是要一直「扶着让他不要倒」,那只会让对方在明明可以有能力自立的时候,还是靠着你,谁叫你提供了这麽好的依靠。

    这种「Ai之,适足以害之」的状况,你应该感觉到了,要回头检视的是助人的这一方心里面那种帮忙与放手之间的平衡拿捏。我这表面上的帮忙,会不会反倒成了阻碍?如果我毫无节制地帮忙下去,我哪来无穷无尽的时间?我自己的事情不用做吗?就算心怀苍生拥抱大Ai好了,如果我只一昧地去帮忙某些人,到最後把自己累垮了,不就反过来还成了别人的负累,不但无法继续去照顾更多人,还要让别人来照顾我?

    或者自问一个最深的问题吧,你是真的想要帮助别人?或者其实是想要享受那种别人觉得你很重要、大家都需要你、没有你不行的优越感?甚至你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

    帮自己重新整理一下对於心力和时间的分配及运用吧,如何才是真正帮助而不是反倒害了人;把你自己照顾好,你才能更有心力余裕、才能更有效率地去帮你想帮的人。或者在你想帮忙别人之前可以先问一下自己,有没有花时间好好帮忙自己?

    不管你是不想被当成坏人,或者是太想要当好人,只要你发现自己老是把时间都拿去给了别人,就该思考一下关於界线的问题;是别人一直踩过来?或者是你一直在说欢迎光临而且还y把人家拉进来?我们心中有很多的善意,那些善意应该要用在对的人身上,而那个人,说不定就是你忽略很久的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