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荒狂瀑>穿越>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二百八十三章 狐威(上)
    虽是观潮的最后一天,岸上还有许多百姓,以及一些摊贩。

    分开百姓,没有回去,而是到了南厢艮山门外,吴山脚下候潮门内侧的瓶扬河畔,就是杭州的市舶司所在,南边的海船码头也在此。

    不在潮头冲击波上,但船主们一个个仔细地检查着缆绳,大潮一来,这里也多少受到潮水的冲击,甚至能使水面陡涨起两三尺高。

    要出发的船只也早就离开,要进港的船只也早进了港。

    不得不跟潮水走,月头与月中是大潮,船离港要在潮水平静之时就要离港,一旦下潮下到潮底时,潮水很急,船出江口速度虽快,可不易控制。进港也是如此,快要平潮之时进港。中潮时在潮中走,小潮时在潮头进港,潮尾离港。不但杭州港,附近的数州,包括秀越明皆是如此。

    宋朝海上贸易这时还不是最发达的时候,港口有船,但不是万船并立,只有几十艘。

    有的装满了货物,没有卸下来,或者没有离开。

    有的是空船,象一个个庞然大物屹立在江面上。

    富弼也跟了过来。

    郑朗先站在江边看着这些船只。

    多是五百吨上下的船舶,这是正常的大船,在大运河里运粮的粮船也渐渐向五百吨靠拢,也就是所谓的万石大船。但还有更大的,长江里有少数船舶达到上千吨,海上也有。

    宋史记载中最大的船舶是宋徽宗出使高丽的客船,长约四十丈,深九丈,阔七丈五。浮于波上,巍如山岳。郑朗怀疑史书记载有误。按照这个尺寸,排水量会达到四万吨,载重量会达到两万多吨。

    郑和宝船最大的船更大,长四十四丈,阔十八丈。于是有人根据这一尺寸。将深度一扣再扣,也成了小型的航空母舰。

    但是木质船结构最大承受能力是在排水三千几百吨,载重两千几百吨。

    不知道古人,或者他的后人如何突破这个难题的。

    没看到,不置与否。

    但上千吨的船,他陆续见过不少,并且船越大。出事率越低,所以它的生命终点不在江河湖海底下,而是在船坞因老化被拆卸。因此后人很难从沉船大小看到大型船只的规模,比如打捞的南海一号,船长30.4米,宽9.8米,船身(不算桅杆)高约4米。载重可达六百吨,排水量可达八百吨。但在他眼下所看到海船当中只能算是中大型船只。

    后面的工匠有没有技术造出那种巨无霸。并且能使它超越木海船的极限,挡住海浪的颠簸,郑朗不是很怀疑。记载的数据会夸大,但后世有人发掘出来长达十一米多的舵杆,两米多的绞关木,足以证明实船的庞大,万吨大约不可能,五千吨却不用质疑。

    不用那么大的船。他关注的只是千吨船。只要千吨船的质量过关,下面他的一系列安排就能得以实现。

    并且是最好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