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荒狂瀑>穿越>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八百七十二章 河湟(五)
    王韶回陕西后不久,以案边为名,只带着几名亲卫,自古渭城驰向西南,也就是渭水的源头,俞龙珂大本营,与俞龙珂会面。类似的事,种世衡做过,范仲淹与郑朗也做过,性质不同,郑朗带的侍卫很多,只有种世衡带的侍卫最少,但那是在国内。俞龙珂所在之地是在渭源(西渭城西侧渭水源头一带称为渭源),至今并不属于宋朝统治的地方。这一行,虽提前双方派使者相互来往,可逼得王韶亲自前往,说明以前会谈并不是很顺利,其实担当着极大的风险。

    若比,只能与汉唐那样人物相比,比如郭雪夜会乌质勒,不过没有做成好事,其夜大寒,雪深风冻,乌质勒会罢不胜寒苦而死,其子娑葛谋兵欲攻,副使解琬劝元振夜遁形,元振不听,明日亲入虏账,哭之甚哀,娑葛感其义,复与元振通好。

    或如霍去病,浑邪王与休屠王投降汉朝,在黄河边发生内乱,霍去病仅带着几个小兵,冲过黄河,让二王平息叛乱,将五万匈奴人带到长安。

    这些都是光照千古的英雄事迹。

    但在宋朝则没有了英雄。

    就连郑朗也不敢替王韶声张,弄不好不是相帮王韶,而是害了王韶。

    俞龙珂闻王韶亲来,感到意外,只能接见,王韶正色谕以成败,两相会谈,比较欢悦,当天俞龙珂留王韶宿。王韶袒然住下,安然入榻。俞龙珂这才放下心中的担虑,派豪酋随王韶去秦州观摩。然后主动率其属十二万人口内附。这仅是他帐下的部民,其影响的蕃人与羌人更多。又上书道:“平生闻包中丞乃是朝廷忠臣,乞赐包姓。”

    在西北影响最大的不是包拯,一是范仲淹。二是郑朗。

    但范仲淹活动的范围是在延州与庆州。对渭源蕃影响最大的还是郑朗。无论是在泾原路对蕃人的安抚,或者取消蕃汉不得联姻的禁令,俞龙珂起初也想请赐姓郑,王韶直觉感到不好。婉言相劝,俞龙珂这才改乞赐包姓。因为包拯曾来过陕西,作为转运使,多有善政。影响力仅次于范郑。

    赵顼如其请,并且与瞎毡内附不同,没有驻军权,没有管理权,没有人质入内,名为内附,实际仅是一个盟友。俞龙珂内附,不但让诸酋东抵秦州,还允其朝廷开通道路,前往渭源。也让出部分的管理权与驻军权。依然是羁縻性质,但至少比南荒那些羁縻州管控强度要高得多。于是赐其名为包顺。

    不知道王韶的计划。也就不知道俞龙珂内附的含义。

    八月到来,黄河水势依然浩大,田瑜要第二次决堤泄洪,士大夫们还在争议,并没有太关注。

    赵顼知道。

    王韶能得到俞龙珂,不仅有王韶之功,还有王安石力保之功,而王安石之所以力主王韶之议,又有一个人,他的儿子王雱,很早以前,在王雱十三岁时,得秦州兵卒言洮河事时就对王安石叹道:“此抚而有也,使夏得之,则敌强而边患博矣。”

    这句话让王安石记忆犹新,后来西夏势力南下,再加上郑朗的想法,这才力顶朝堂士大夫的反对声,竭力对王韶支持。王安石执政后,王雱多替其父出谋划策,不过因为他是执政子,有所避讳,不好当选。王雱对王安石说:“执政子虽不可预事,而经筳可处。”

    王安石为其造势,将其所撰文章雕印,贩卖于市,邓绾与曾布又在赵顼面前力荐,赵顼召见面谈,授王雱为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

    对于王雱,郑朗也曾关注。

    史称其为人剽悍阴刻,无所顾忌,那肯定是过了的。

    但其政见可能因为岁数轻,比较激进,又是王安石的唯一儿子,郑朗中庸平衡,试图让司马光稍稍走快一点,王安石则走慢一点,王雱却在前面拉着父亲小跑。

    也没有怪王雱,年轻嘛,往往就是冲动。